拖欠工资算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明确了用人单位按时支付工资是其法定义务,拖欠工资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对工资支付作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工资支付的及时性和足额性。同时,《劳动合同法》也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如果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支付劳动报酬;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从实际影响来看,拖欠工资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通过付出劳动获得工资收入是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拖欠工资可能导致劳动者生活陷入困境,无法正常支付生活费用、偿还债务等。而且,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拖欠工资是被法律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三十三条
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二条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