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诉讼流程一般包括起诉、立案、审理前准备、开庭审理、判决等环节。

起诉阶段。当事人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起诉状应当记明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等。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通常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立案环节。人民法院会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在立案时,原告需要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然后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会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法院还会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等。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可能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这是确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程序。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进行鉴定,法院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

之后是开庭审理阶段。庭审一般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等环节。在法庭调查阶段,双方当事人需要出示证据,进行质证;在法庭辩论阶段,双方当事人可以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判决阶段。法院会根据庭审情况和相关证据作出判决。当事人如果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如果双方当事人在判决生效后不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百四十五条

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