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被辞退两年后通常不能进行仲裁。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不过,存在时效中断或中止的特殊情况,若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导致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若在仲裁时效期间内,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等情况会导致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员工被辞退两年后还能仲裁吗
一般情况下,员工被辞退两年后不能进行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当员工被辞退时,通常就知道自己的权利可能受到侵害了,那么仲裁时效就开始起算。两年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年的仲裁时效。
1、仲裁时效的意义
设置仲裁时效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保障劳动争议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如果允许当事人在很长时间后才申请仲裁,可能会导致证据难以收集,事实难以查清,不利于维护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2、特殊情况
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存在仲裁时效中断或中止的情形,结果可能不同。例如,在仲裁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又或者,在仲裁时效期间内,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二、员工被辞退两年后仲裁成功案例
虽然员工被辞退两年后仲裁成功的案例比较少见,但确实存在。比如有的案例中,员工在被辞退后,一直在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用人单位也多次承诺会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就构成了仲裁时效的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中断情形的认定
在这些案例中,关键在于认定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员工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在仲裁时效期间内,向用人单位主张了权利,比如聊天记录、邮件、书面协议等。只要能够证明存在中断情形,即使超过了原本的一年仲裁时效,仲裁机构也可能会受理案件。
2、对劳动者的启示
这也给劳动者提了个醒,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要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并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有拖延或者不解决问题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避免错过仲裁时效。
三、员工被辞退两年后仲裁需注意什么
如果员工考虑在被辞退两年后申请仲裁,需要格外谨慎。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仲裁时效中断或中止的情形。
1、证据的收集
要收集能够证明仲裁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证据。比如,如果是因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导致时效中断,要收集向相关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部门的受理回执等。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同意履行义务导致中断,要收集用人单位相关的承诺文件、沟通记录等。
2、了解仲裁流程
员工还需要详细了解仲裁的流程。包括向哪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需要提交哪些材料等。一般来说,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材料。同时,要按照仲裁机构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材料和参加仲裁庭审。
员工被辞退两年后一般不能仲裁,但存在特殊情况。在劳动争议中,劳动者要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注意仲裁时效。如果遇到复杂的劳动法律问题,比如不清楚仲裁时效是否中断、如何收集证据等,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和法律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