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能得到赔偿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者可获赔偿;若劳动者主动解除且无法定情形则一般无赔偿;协商一致解除时,由用人单位提出的劳动者可获补偿。以下将详细阐述不同情况下的赔偿情形及相关内容。
一、解除劳动合同能得到赔偿吗
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能得到赔偿,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用人单位违法解除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比如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其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劳动者主动解除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存在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等法定情形时,是不能获得赔偿的。但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存在上述违法行为,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3、协商一致解除
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且是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动议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1、赔偿金的计算方式
如前面所述,赔偿金是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计算。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这里的工资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2、限制情形
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3、赔偿的支付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同时,应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赔偿金。
三、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情形
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可以获得赔偿。
1、用人单位未依法提供劳动条件
当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比如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未为劳动者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等,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因为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无法在正常、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2、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包括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等,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应得的回报,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
3、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社会保险对于劳动者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权益。
综上所述,解除劳动合同能否获得赔偿要依据具体的解除原因和情形来判断。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复杂的情况,比如劳动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不续签是否有赔偿,用人单位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法等。如果您在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方面遇到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