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后,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伤赔偿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即可考虑申请仲裁。一般在拿到工伤鉴定结论后,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但需注意仲裁时效为一年。以下将围绕该问题及相关长尾词详细阐述。
一、工伤鉴定后多久去仲裁
工伤鉴定后去申请仲裁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要受仲裁时效的约束。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尽快申请的好处
尽快申请仲裁,有利于及时固定证据。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证据可能会出现丢失、损坏或者证人记忆模糊等情况,及时仲裁能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比如医疗记录、诊断证明等,时间久了可能会因医院系统更新等原因难以获取完整资料。而且尽快申请能加快赔偿款的获取速度,让劳动者能及时得到经济补偿,缓解因工伤带来的经济压力。
2、特殊情况的时效计算
如果在工伤鉴定后,双方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导致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例如,双方在工伤鉴定后开始协商赔偿事宜,协商持续了三个月,那么仲裁时效就从协商结束之日起重新计算一年。

二、工伤鉴定后申请仲裁的流程是怎样的
工伤鉴定后申请仲裁有一套明确的流程。首先要准备好相关材料,然后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之后按照仲裁委员会的安排参加仲裁庭审。
1、准备材料
需要准备仲裁申请书,申请书应写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等内容。同时要提供工伤鉴定书,以证明工伤的事实和伤残等级。还需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能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水平的材料,以及医疗费用清单、病历等与工伤治疗相关的材料。
2、提交申请
将准备好的材料提交给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会在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3、参加庭审
如果仲裁委员会受理了申请,会安排开庭时间。双方当事人需要按照通知参加庭审,在庭审中进行陈述、举证、质证等环节。仲裁庭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裁决。
三、工伤鉴定后仲裁能获得哪些赔偿
工伤鉴定后通过仲裁,劳动者可能获得多项赔偿。这些赔偿项目根据工伤的具体情况而定。
1、医疗费用赔偿
包括治疗工伤所需的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等。只要是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费用,都可以要求赔偿。例如,工伤职工因骨折住院治疗,期间的手术费、住院费、药品费等都在赔偿范围内。
2、停工留薪期工资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3、伤残赔偿
根据工伤鉴定的伤残等级,劳动者可以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例如,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等。如果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还可以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综上所述,工伤鉴定后申请仲裁在时效上有规定,同时申请仲裁有明确流程,仲裁后能获得的赔偿也有多种。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仲裁裁决不服怎么办、赔偿金额计算不准确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工伤鉴定后仲裁方面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