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仲裁期间用人单位不发工资,劳动者可采取合法途径维权。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可在仲裁时增加诉求要求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等。了解劳动仲裁期间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和劳动仲裁申请后工资支付情况的判定也很重要。
一、劳动仲裁的时候不发工资怎么办
当遇到劳动仲裁期间用人单位不发工资的情况,劳动者有多种合法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
1、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和处理。他们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这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能够快速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2、增加仲裁诉求
在劳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向仲裁庭提出增加诉求,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劳动者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3、申请先予执行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在仲裁庭对该案件作出裁决前,申请先予执行。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移送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二、劳动仲裁期间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
劳动仲裁期间工资支付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1、正常出勤的工资支付
如果劳动者在劳动仲裁期间正常出勤工作,那么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因为劳动者提供了正常的劳动,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2、停工期间的工资支付
若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者停工,根据相关规定,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仲裁结果影响工资支付
如果仲裁结果判定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拖欠工资等,用人单位需要按照裁决结果支付工资及可能的赔偿。若用人单位不履行裁决,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劳动仲裁申请后工资支付情况的判定
劳动仲裁申请后工资支付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判定。
1、劳动关系是否存续
如果在劳动仲裁申请后,劳动关系仍然存续,且劳动者正常提供了劳动,那么用人单位应当正常支付工资。例如,劳动者因加班工资问题申请仲裁,但仍在原岗位正常工作,用人单位就不能以仲裁为由停发工资。
2、仲裁事项与工资的关联
如果仲裁事项直接涉及工资支付问题,如工资数额的争议、拖欠工资等,仲裁庭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定。若劳动者有充分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仲裁庭会支持劳动者的诉求。
3、用人单位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用人单位在仲裁申请后故意不支付工资,以此来刁难劳动者,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劳动者可以在仲裁中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支付拖欠的工资外,还可能需要支付赔偿金。
在劳动仲裁过程中遇到工资不发等问题,劳动者要了解自己的权利和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如果大家在劳动仲裁过程中还遇到其他法律问题,比如仲裁程序不规范、用人单位恶意报复等,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