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与非法行医罪在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和法律后果上存在明显区别。医疗事故主体是合法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主观多为过失,客观上是违反规章制度等造成患者损害,一般承担民事和行政责任;非法行医罪主体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主观通常是故意,客观表现为非法行医且情节严重,需承担刑事责任。
主体方面,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这些人员经过专业的医学教育和培训,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执业资格,在合法的医疗环境中开展医疗活动。例如正规医院的医生、护士等。而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类人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或者虽然学过一些医学知识但没有获得合法的行医许可。比如一些江湖郎中,没有经过正规的考试和认证就擅自开展医疗活动。
主观方面,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主观上主要表现为过失。他们并不是故意要对患者造成损害,而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违反了医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从而导致了不良后果的发生。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为疏忽漏看了一些关键的检查指标。非法行医罪的行为人主观上通常是故意的,他们明知自己没有行医资格,却为了谋取利益或者其他目的,故意实施非法行医的行为。
客观方面,医疗事故是在合法的医疗活动过程中,因为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例如医院在药品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患者使用了过期药品而出现不良反应。非法行医罪则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并且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情节严重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者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等情况。
法律后果方面,发生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一般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患者进行经济赔偿,同时可能会面临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证书等。而对于构成非法行医罪的行为人,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