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工伤认定时效,一般不能通过工伤认定程序获得赔偿,但可通过民事侵权赔偿等途径解决费用赔偿问题。
工伤认定时效是保障劳动者及时行使权利的重要规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若超过工伤认定时效,通常不能再进行工伤认定,也就无法通过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照工伤赔偿标准来承担费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就不能获得赔偿。此时,劳动者可以考虑以民事侵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民事侵权赔偿中,需要证明用人单位存在过错行为,且该过错行为与劳动者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因用人单位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劳动者受伤,劳动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范围一般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
但民事侵权赔偿也有其自身的难点。比如,民事侵权的举证责任通常在劳动者一方,相比工伤认定,劳动者需要承担更重的举证义务。而且,民事侵权赔偿的赔偿标准和工伤赔偿标准可能存在差异,最终获得的赔偿金额可能与工伤赔偿不同。民事侵权赔偿的诉讼时效同样需要注意,一般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超过工伤认定时效后,劳动者可以通过民事侵权赔偿途径争取费用赔偿,但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做好举证等工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