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了干了几天走了一般是有工资的,工资通常按照实际工作天数和双方约定的工资标准来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只要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就应当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即使只工作了几天就离职,劳动者也有权获得这几天的工资。

工资的计算方式通常是按照实际工作天数来确定。需要明确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准。如果合同约定的是月薪制,那么可以先计算出日工资。日工资的计算方法一般是将月工资除以当月的计薪天数。目前,计薪天数通常按照21.75天来计算。例如,月工资是5000元,那么日工资就是5000÷21.75≈229.89元。如果工作了3天,那么这3天的工资就是229.89×3 = 689.67元。

如果劳动合同约定的是计件工资,那么就按照劳动者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和每件的单价来计算工资。比如,每件产品的计件单价是10元,劳动者工作几天共完成了50件产品,那么工资就是10×50 = 500元。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离职时应当按照用人单位的规定办理好工作交接等手续。如果劳动者未按照规定办理离职手续,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可能会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但这并不影响劳动者获得已工作期间的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等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