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驶逃逸后自首,会根据酒驾的具体情况(饮酒驾驶还是醉酒驾驶),结合自首情节进行处理。对于饮酒驾驶逃逸后自首的,会在法定处罚幅度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驾驶逃逸后自首的,在量刑时也会考虑自首情节,但依然要承担刑事责任。
需要明确酒后驾驶分为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两种情况,二者的处罚有所不同。
对于饮酒驾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而饮酒驾驶后逃逸属于加重情节。不过,由于有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所以,在实际处理中,会在上述法定处罚幅度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醉酒驾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逃逸后又自首的,虽然依然要承担刑事责任,但自首是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醉酒程度、逃逸造成的后果、自首的时间和表现等因素,来确定最终的量刑。
酒后驾驶逃逸还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如果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会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样,自首情节也会在量刑中予以考虑。酒后驾驶逃逸后自首虽然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依然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