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损害他人财产,可通过协商、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要求赔偿,赔偿范围一般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当遇到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的情况时,有多种途径可以要求赔偿。协商,这是较为简便直接的方式。受损方可以找到损害方,就财产损失的情况以及赔偿事宜进行沟通。双方可以根据财产的实际价值、修复费用等因素,协商确定赔偿的金额和方式。例如,车辆被故意划伤,双方可以就车辆的维修费用、因维修导致无法使用车辆的合理交通费用等进行协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快速解决问题,避免繁琐的程序,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关系。
如果协商不成,还可以选择调解。可以请求有关部门或第三方调解机构介入。比如,可以找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他们会根据双方的陈述和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平原则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会引导双方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赔偿方案。这一方式相对较为灵活,且通常比诉讼节省时间和成本。
对于一些有仲裁协议的情况,受损方可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具有专业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仲裁机构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作出公正的裁决,要求损害方进行赔偿。
若上述方式都行不通,受损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受损方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财产是被对方故意损害的,以及财产损失的具体数额。这些证据可以包括现场照片、视频、维修发票、鉴定报告等。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判决损害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范围通常包括直接损失,即财产本身的价值损失、修复费用等;还可能包括间接损失,如因财产受损导致的经营损失等,但间接损失的认定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依据。
当财产被故意损害时,受损方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要求赔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
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条
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协商不一致的,赔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支付,但是被侵权人有权请求提供相应的担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