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共犯是一定要有主观故意的。主观故意是构成职务侵占罪共犯的关键要素,它体现了行为人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积极追求或放任的态度。缺乏主观故意,即便有客观行为,也不能认定为共犯。这有助于准确界定犯罪,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避免无辜者被错误定罪。
一、职务侵占罪共犯一定要有主观故意吗
职务侵占罪共犯一定要有主观故意。主观故意是认定职务侵占罪共犯的重要条件之一。
1、主观故意的内涵
主观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职务侵占罪共犯中,就是明知自己与他人共同实施的行为是侵占单位财物,并且积极追求这种侵占结果的发生。例如,甲和乙合谋,甲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单位财物,乙负责接应和销赃,乙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甲侵占单位财物,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利益,这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比如,丙知道丁可能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单位财物,但丙为了谋取一定利益,对丁的行为采取放任态度,不加以制止,最终导致单位财物被侵占,丙的行为就属于间接故意。
2、缺乏主观故意不构成共犯
如果行为人没有主观故意,即使其行为在客观上对职务侵占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也不能认定为职务侵占罪的共犯。例如,不知情的员工按照领导的要求进行了一些工作操作,而这些操作实际上被用于职务侵占,但该员工并不知晓其中的违法性质,那么该员工就不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因为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不符合共犯的构成要件。

二、职务侵占罪共犯主观故意的认定标准
认定职务侵占罪共犯的主观故意有一定的标准。
1、行为人的认知因素
行为人必须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对象和后果有一定的认识。要知道自己参与的行为是针对单位财物的侵占行为。比如,行为人要清楚知道所涉及的财物是单位所有,而不是个人财物。如果行为人对财物的归属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是合法的分配或者借用等,就可能缺乏主观故意。
2、行为人的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体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是积极追求还是放任。在判断时,要结合行为人的行为表现、言语等综合判断。例如,行为人是否积极参与策划、实施侵占行为,是否在行为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掩盖、逃避的措施等。如果行为人积极参与策划,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掩盖行为,说明其具有积极追求侵占结果的意志。
3、案件的具体情况
要结合案件的具体背景、行为人的职业、身份等综合判断。比如,对于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职业经验的人员,其对行为的违法性认知可能更高。如果其参与了职务侵占相关行为,就更有可能被认定具有主观故意。
三、职务侵占罪共犯主观故意的证明方法
证明职务侵占罪共犯的主观故意有多种方法。
1、言词证据
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可以直接反映其主观想法。例如,其在供述中承认自己知道行为是侵占单位财物,并且有获取利益的目的。证人证言也很重要,比如其他知情人员的证言可以证明行为人在行为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从而推断其主观故意。
2、客观行为证据
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可以间接证明其主观故意。比如,行为人是否有异常的财务操作,是否与其他涉案人员有频繁的联系等。如果行为人在职务侵占行为发生前后有异常的财务转账、销毁相关账目等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其主观上有侵占的故意。
3、环境证据
案件发生的环境、行业惯例等也可以作为证明主观故意的参考。例如,在某个行业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违规操作,如果行为人按照这些违规操作实施了职务侵占行为,并且其作为行业内人员应该知晓这些操作的违法性,那么可以推断其具有主观故意。
综上所述,职务侵占罪共犯必须要有主观故意,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有相应的认定标准和证明方法。在实际案件中,还可能存在如何区分不同程度的主观故意、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真的不知情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职务侵占罪相关法律问题上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