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被仿时,企业可通过多种法律途径维权。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借助行政力量制止侵权;也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承担赔偿等责任;若侵权行为构成犯罪,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途径各有特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一、产品被仿可通过哪些法律途径维权
当产品被仿时,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1、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管和查处。企业发现产品被仿后,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相关证据,如仿冒产品的实物、销售记录、产品设计文档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举报后,会对仿冒行为进行调查。如果查证属实,会依法对侵权方进行行政处罚,包括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行政程序相对高效,能够快速制止侵权行为的蔓延。
2、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企业可以以侵权方侵犯其知识产权(如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为由,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企业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是产品知识产权的合法所有者,以及侵权方的仿冒行为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如果法院认定侵权行为成立,会判决侵权方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赔偿数额通常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等因素来确定。
3、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果仿冒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企业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罪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侵犯著作权罪等。公安机关会对案件进行侦查,一旦查证属实,会将犯罪嫌疑人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二、产品被仿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的流程
产品被仿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有其特定的流程。
1、准备举报材料
企业要收集充分的证据,如仿冒产品的照片、视频、购买凭证、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等,以证明存在仿冒行为。同时,准备好企业自身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等。
2、选择举报方式
可以通过书面、口头、电话等方式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书面举报需要详细说明举报事项的具体内容、事实依据、诉求等;口头举报时,工作人员会记录相关信息;电话举报则要清晰准确地表述举报内容。
3、配合调查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受理举报后,会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核实。企业需要积极配合,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和信息,协助执法人员开展工作。在调查过程中,企业要如实陈述情况,不得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4、了解处理结果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完成调查后,会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如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企业可以根据相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三、产品被仿民事诉讼的赔偿标准
在产品被仿的民事诉讼中,赔偿标准有多种确定方式。
1、以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
这包括权利人因侵权行为导致的产品销售数量减少、利润降低、市场份额下降等损失。企业需要提供详细的财务数据、销售记录等证据来证明实际损失的数额。例如,由于仿冒产品的出现,导致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在一定时期内明显下降,下降的销售额与产品的利润率相乘,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实际损失。
2、以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如果权利人的实际损失难以计算,可以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作为赔偿依据。这需要企业收集侵权方的销售数据、成本数据等,以确定其侵权获利情况。例如,通过调查侵权方的生产规模、销售价格、销售数量等,计算出其在仿冒产品上的利润。
3、参照该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如果有该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情况,可以参照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来确定赔偿数额。法院会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许可使用费的合理性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倍数。
4、法定赔偿
在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侵权获利、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一定数额的赔偿。法定赔偿的数额一般在一定范围内,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量。
当产品被仿时,企业可以通过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向公安机关报案等法律途径维权。在维权过程中,不同途径有不同的流程和标准。产品被仿后维权的证据收集有哪些技巧、维权的时间成本如何控制等都是企业可能关心的问题。如果您在产品被仿维权方面还有其他法律问题,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