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认定为共同犯罪。不过,要构成共同犯罪,不仅在人数上需达到二人以上,还需满足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条件。
在法律层面,共同犯罪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表明,从人数要求来看,共同犯罪的主体至少为二人。但仅仅人数达到要求并不足以认定为共同犯罪,还需满足其他条件。
从主观方面来说,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意味着每个犯罪人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同时他们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实施犯罪。例如,甲乙二人合谋盗窃商店,甲负责望风,乙负责进入店内行窃。甲乙都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在共同实施盗窃犯罪,并且都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来获取财物,这就体现了共同的犯罪故意。
从客观方面来讲,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这里的共同犯罪行为并不要求每个犯罪人的行为方式完全相同,他们可以有不同的分工,但这些行为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共同指向同一犯罪目标,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在上述盗窃案例中,甲的望风行为和乙的行窃行为虽然具体方式不同,但都是围绕盗窃商店这一犯罪目标而实施的,共同构成了盗窃的犯罪行为。
如果是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而是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这进一步强调了共同犯罪中“共同故意”这一关键要素。认定共同犯罪需要综合考虑人数、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等多方面的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