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肇事逃逸可能涉嫌诬告陷害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的,从重处罚。
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诬告肇事逃逸属于典型的捏造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若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就会触犯该罪名。
二、量刑标准根据该条法律,对于诬告陷害罪,一般情况下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里的“一般情况”通常是指诬告行为虽然使他人面临被错误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但尚未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比如没有导致被诬告人被错误羁押较长时间、没有对被诬告人的名誉和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等。
当诬告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造成严重后果”,常见的情形包括被诬告人因诬告而被错误逮捕、判刑,导致其人身自由受到长时间限制;因被诬告导致被诬告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因诬告行为干扰司法机关正常活动,造成司法资源的大量浪费等。
三、特殊规定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会从重处罚。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责,他们的诬告行为不仅会对被诬告人造成伤害,还会严重损害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所以法律对其作出了更严格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诬告陷害罪以及具体的量刑,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各种因素,包括诬告的动机、手段、造成的后果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