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可能会在心理、行为和认知等多方面出现不良变化,可能变得内向、自卑、暴力,也可能出现学习障碍等问题。
在心理方面,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孩子会不断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被打骂。这种自卑心理会伴随他们成长,影响其社交和个人发展。还可能出现抑郁倾向,孩子长期处于恐惧和压抑的环境中,精神高度紧张,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孩子也会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而暴力环境让孩子时刻处于担忧和恐惧中,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戒备,难以建立起信任关系。
在行为方面,孩子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他们在家庭中目睹或亲身经历暴力,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也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也可能变得孤僻内向,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孩子会减少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把自己封闭起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撒谎、偷窃等不良行为,这可能是他们为了逃避家庭暴力或者满足自己在家庭中未被满足的需求而采取的方式。
在认知方面,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滑。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可能会认为世界是充满暴力和恶意的,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