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故意伤人的判刑需根据其在实施伤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来确定。若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是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若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精神病患者故意伤人的刑事责任认定有着明确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里强调了“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这是判定精神病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专业的鉴定机构和法定的鉴定程序,才能准确判断精神病人在实施伤害行为时是否处于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
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类精神病人虽然存在精神障碍,但仍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所以不能免除其刑事责任,但考虑到其精神状况,法律给予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在精神正常期间,他们具备完全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此时实施犯罪行为,与正常人犯罪一样,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精神病患者故意伤人案件,司法机关会高度重视对其精神状态的鉴定。鉴定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性和量刑。同时,对于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其家属或监护人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看管和医疗责任,以防止其再次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必要,政府也会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