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途中摔伤,雇主责任险是否赔偿及如何赔偿,需依据保险合同条款确定。若合同将此类情况纳入保障范围,且满足相应条件,保险公司会按约定进行赔偿;若未纳入,则可能不予赔偿。
雇主责任险是指被保险人所雇佣的员工在受雇过程中从事与保险单所载明的与被保险人业务有关的工作而遭受意外或患与业务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性疾病,所致伤、残或死亡,被保险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应承担的医药费用及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人在规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的一种保险。
对于上下班途中摔伤的情况,不同的雇主责任险合同规定有所不同。有的保险合同会明确将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纳入保障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在上下班途中摔伤,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赔偿。员工的摔伤必须是在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和合理的上下班路线上发生的。例如,员工按照正常的工作时间和日常的通勤路线回家途中摔伤,就可能符合“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要求。
员工需要及时向雇主和保险公司报案。一般来说,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保险公司,通常是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或48小时内。同时,员工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事故现场的照片等,这些材料将作为申请赔偿的重要依据。
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后,会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他们会审核员工提供的证据材料,确认事故是否符合保险合同的约定。如果审核通过,保险公司会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标准进行赔偿。赔偿项目可能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赔偿金等。医疗费用通常是在扣除一定的免赔额后,按照约定的比例进行报销;伤残赔偿金则根据员工的伤残等级和合同约定的赔偿限额来确定。
如果保险合同中明确将上下班途中的意外事故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那么员工在上下班途中摔伤,保险公司将不会进行赔偿。所以,企业在购买雇主责任险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了解保险责任和免责范围,以便在员工发生意外时能够清楚是否可以获得赔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