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动合同且用人单位不给发工资,劳动者可先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可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可要求单位支付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
在没签劳动合同且遭遇不发工资的情况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是较为直接的解决方式。劳动者应收集能证明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作证、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记录、同事证言等。然后以平和的态度与单位相关负责人交流,明确指出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单位及时支付工资并签订劳动合同。
若协商无果,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是政府专门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他们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和处理。劳动者只需向劳动监察部门提交相关证据和投诉材料,说明情况,劳动监察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调查。如果查证属实,会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申请劳动仲裁也是重要的途径。劳动仲裁是一种准司法程序,具有专业性和公正性。劳动者需要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和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会安排开庭审理。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要充分阐述自己的诉求和理由,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若仲裁结果支持劳动者的诉求,用人单位需按照仲裁决定支付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可一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
如果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和判决,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要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障自己的劳动报酬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