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不赔偿时,司机可能面临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方面的处罚。民事上要承担赔偿责任并可能被强制执行;行政上可能被罚款、拘留、暂扣或吊销驾驶证;刑事上若构成犯罪会被判刑。
在民事层面,当肇事方不赔偿时,受害者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法院在审理后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决肇事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如果肇事方仍然拒不执行判决,受害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肇事方的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其名下的财产等。根据情节轻重,法院还可以对肇事方予以罚款、拘留;如果肇事方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将对其个人信用产生严重影响,限制其在金融信贷、高消费、出行等方面的活动。
在行政层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肇事司机进行行政处罚。如果肇事司机存在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比如酒驾、超速、无证驾驶等,可能会面临罚款、拘留、暂扣或者吊销驾驶证等处罚。例如,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在刑事层面,如果肇事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且肇事司机不积极赔偿,可能会影响量刑。根据《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肇事司机积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取得受害者谅解,在量刑时可能会从轻处罚;反之,不赔偿可能会加重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四条
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