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和合同存在多方面区别,在定义、主体、内容、形式、效力范围等方面均有不同;同时二者也有一定联系,都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在某些情况下合同内容可能受章程影响,章程的制定也可能参考合同的相关原则。

首先来看章程和合同的区别。从定义上看,章程是一个组织、团体或企业为了规范自身活动、保障成员权益、明确管理规则等而制定的根本性文件,它规定了组织的宗旨、组织机构、活动方式等基本事项。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主体方面,章程的主体通常是一个组织,参与制定和受其约束的是组织的成员,比如公司的股东、社团的会员等。合同的主体则较为广泛,可以是任何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主体之间是基于具体的交易或合作而签订合同。

内容上,章程的内容具有宏观性和全面性,涵盖组织的各个方面,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准则。合同的内容则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是围绕具体的交易事项或合作内容进行约定,如买卖货物的数量、价格、交付方式等。

形式上,章程一般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制定和修改,通常有较为严格的格式要求,并且可能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或备案。合同的形式相对灵活,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效力范围上,章程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其效力贯穿于组织的整个存续期间。合同的效力仅及于合同的当事人,对合同之外的第三人一般不产生约束力。

再看二者的联系。章程和合同都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都要求相关主体遵守规定的内容。在一些情况下,合同的签订可能需要遵循章程的规定,比如公司对外签订重大合同可能需要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决策程序。同时,章程的制定也可能借鉴合同的一些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则,以确保章程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章程和合同虽然存在区别,但在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章程和合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条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