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父母罪即遗弃罪,其标准主要从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内容及情节恶劣程度来判断。主体为对父母负有扶养义务且有扶养能力的人,对象是年老、患病等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表现为拒绝扶养,情节恶劣才构成犯罪,如因遗弃致父母重伤、死亡等。
一、遗弃父母罪的标准是什么
遗弃父母罪在我国刑法中属于遗弃罪。以下是判断是否构成遗弃父母罪的标准:
1、主体要求
犯罪主体必须是对被遗弃的父母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并且具有扶养能力的人。扶养义务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供养,还包括生活上的照料等。例如,成年子女对父母有法定的赡养义务,如果子女有能力赡养却拒绝赡养,就可能符合主体条件。
2、行为对象
行为对象是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这里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包括因年老体弱、患有严重疾病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
3、行为内容
表现为对父母拒绝扶养。拒绝扶养的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作为,如将父母赶出家门;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如不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不照顾患病的父母等。
4、情节恶劣
只有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情节恶劣通常包括由于遗弃而致父母重伤、死亡的;父母因被遗弃而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被迫沿街乞讨的;因遗弃而使父母走投无路被迫自杀的等情况。
二、遗弃父母罪的立案标准
遗弃父母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基于是否达到情节恶劣。
1、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遗弃行为导致父母重伤、死亡,或者使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如长期不照顾患病的父母,导致病情延误加重,这种情况一般会予以立案。
2、社会影响恶劣
遗弃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谴责,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可能成为立案的依据。例如,子女在公众场合公然遗弃父母,引起周围群众的公愤。
3、持续时间长
长时间对父母进行遗弃,使父母长期处于无人照顾、生活无保障的状态,也符合立案标准。比如,子女数年不与父母联系,不提供任何生活费用和照顾。
三、遗弃父母罪的量刑标准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量刑考量因素
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遗弃行为的持续时间、造成的后果、犯罪人的主观故意程度等。如果遗弃行为导致父母死亡等特别严重的后果,量刑可能会接近五年有期徒刑。
2、从轻或从重情节
如果犯罪人有自首、立功等情节,或者在案发后积极弥补自己的过错,对父母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和照顾,法院可能会从轻处罚。相反,如果犯罪人多次遗弃父母,或者在遗弃过程中有虐待等恶劣情节,法院会从重处罚。
本文详细介绍了遗弃父母罪的标准、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一些关于遗弃罪的其他问题,比如遗弃行为与一般家庭矛盾的界限如何区分,如何收集遗弃行为的证据等。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