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以及侵权人之日起计算。若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持续,在该专利权有效期内,法院应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数额自权利人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三年计算。

一、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是多久呢

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对于专利侵权纠纷而言,诉讼时效期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1、起算点的确定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是确定诉讼时效起算点的关键。“知道”是指权利人明确知晓自己的专利权被侵犯以及侵权人是谁;“应当知道”则是指根据客观情况,权利人在通常情况下应该能够发现侵权行为和侵权人。例如,侵权产品在市场上公开销售,权利人有合理的途径能够了解到该情况,就可以认定为应当知道。

2、持续侵权的情况

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项专利权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三年计算。也就是说,即使侵权行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权利人只能就起诉之日起向前三年的损害要求赔偿。

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是多久呢(0)

二、专利侵权诉讼时效的中断情形有哪些

专利侵权诉讼时效会因一些法定情形而中断,中断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当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侵权人提出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履行请求时,诉讼时效中断。例如,权利人通过书面函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侵权人主张权利,自提出请求之日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这体现了权利人积极维护自身权利的行为对诉讼时效的影响。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如果侵权人明确表示同意履行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义务,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比如,侵权人在收到权利人的主张后,回函表示愿意协商解决赔偿问题,此时诉讼时效重新起算。这表明侵权人的积极回应使得权利义务关系处于一个新的状态。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当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诉讼时效中断。这是因为通过司法或仲裁途径解决纠纷是权利人维护权利的重要方式,一旦启动这些程序,诉讼时效就会重新计算,以保障权利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诉讼或仲裁活动。

三、超过专利侵权诉讼时效起诉会怎样

如果超过专利侵权诉讼时效起诉,会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

1、被告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一旦被告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进行抗辩,且经法院审查属实,原告将丧失胜诉权。也就是说,虽然原告仍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不会支持其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诉求。例如,原告在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五年后才起诉,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查明情况后,可能会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不影响实体权利

超过诉讼时效并不意味着原告的实体权利消灭。即使法院不支持原告的诉求,原告仍然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侵权人自愿履行赔偿义务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比如,侵权人在不知道诉讼时效已过的情况下,主动向原告进行了赔偿,之后不能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要求返还赔偿款。

3、可能影响后续维权

超过诉讼时效起诉可能会使权利人在后续维权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据可能会灭失或难以收集,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和成本。而且,超过诉讼时效后再维权,可能会给侵权人造成权利人不重视自身权利的印象,不利于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了解其起算点、中断情形以及超过时效起诉的后果对于专利权人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专利侵权诉讼时效的中止、如何准确判断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害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专利侵权方面有任何法律疑问,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