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停工期间工资发放有明确规定,应按照职工原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发放,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一般停工留薪期不超12个月,特殊情况经确认可适当延长。工资发放计算方式依情况而定,且单位需保障职工权益,不得随意克扣。
一、工伤停工期间工资怎么样发放
工伤停工期间工资发放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1、停工留薪期的确定
一般来说,停工留薪期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2、工资发放标准
原工资福利待遇,是指工伤职工在本单位受工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福利待遇。工资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例如,职工小张每月固定工资5000元,另有每月平均奖金1000元,那么他工伤停工期间每月应发放的工资就是6000元。
二、工伤停工期间工资发放的计算方式
工伤停工期间工资发放的计算方式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
1、计时工资制
对于实行计时工资的职工,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发放。比如职工小李月工资为4000元,在工伤停工期间,单位就应每月按时发放4000元。
2、计件工资制
实行计件工资的职工,应按照其受伤前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工资来计算。假设职工小王过去12个月的平均月工资是5500元,那么停工期间每月也应按5500元发放。如果职工的工资构成中包含绩效奖金等,且绩效奖金与工作成果挂钩,在停工期间,一般按照正常出勤时的平均绩效奖金发放。
三、单位不按规定发放工伤停工期间工资怎么办
如果单位不按规定发放工伤停工期间工资,职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1、与单位协商
职工首先可以与单位进行沟通,要求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发放工资。向单位说明法律规定以及自己应享有的权益,争取和平解决问题。
2、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协商不成,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申请仲裁时,要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伤认定决定书等,以证明自己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工伤的事实。
3、提起诉讼
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职工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强制单位支付应发的工资。
综上所述,工伤停工期间工资发放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计算方式,单位应依法履行发放义务。如果职工遇到工伤停工期间工资发放不合理、单位不按规定发放等相关问题,都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若你还有工伤赔偿标准、工伤认定流程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你提供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