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中股东的责任承担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股东参与单位犯罪决策、实施等行为,则可能需承担刑事责任;若只是单纯股东,未参与犯罪活动,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可能因单位犯罪面临民事赔偿等经济方面的间接影响。股东责任的判定要综合考虑其在单位中的地位、作用等多方面因素。
一、单位犯罪中股东需承担怎样的责任
单位犯罪中股东承担的责任不能一概而论,需依据具体情形来确定。
1、刑事责任
如果股东在单位犯罪中起到了决策、组织或者实施的作用,那么其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比如,股东参与了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犯罪的策划会议,并且明确表示支持该犯罪行为,或者直接指挥员工进行走私货物的运输等行动,这种情况下该股东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参与者,会按照相应的罪名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同的罪名,量刑标准也不同,像在经济犯罪中,可能会根据犯罪金额来量刑。
2、无刑事责任的情况
若股东仅仅是出资获取股权,不参与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也对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不知情,那么通常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例如,一些小股东只是财务投资者,不参与公司的实际运营,对于公司其他人员实施的虚开发票犯罪行为并不知晓,此时该股东就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3、民事责任
单位犯罪可能会导致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股东的权益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比如单位因环境污染犯罪需要对受损害的第三方进行赔偿,这会使单位的资产减少,股东的分红等权益也会相应减少。

二、单位犯罪中股东承担刑事责任的具体情形
单位犯罪中股东承担刑事责任存在多种具体情形。
1、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当股东是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单位的整体运营和决策有重大影响力时,如果单位实施犯罪行为,该股东可能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承担刑事责任。例如,公司的董事长作为大股东,决定公司进行合同诈骗活动以获取非法利益,那么董事长就会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2、作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即使股东不是单位的高层管理者,但如果其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了犯罪行为,也会作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比如,股东负责单位的销售业务,在单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中,按照单位的要求销售了伪劣产品,那么该股东就会被认定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3、教唆、帮助犯罪
股东如果教唆单位其他人员实施犯罪,或者为犯罪行为提供帮助,同样要承担刑事责任。例如,股东教唆员工进行职务侵占犯罪,或者为单位的偷税漏税行为提供财务方面的帮助,都构成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三、单位犯罪中股东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
判断单位犯罪中股东是否承担刑事责任有一定的标准。
1、是否参与犯罪决策
如果股东没有参与单位犯罪的决策过程,那么其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较小。比如,单位召开会议决定实施非法集资犯罪,股东没有参加该会议,也没有通过其他方式表示支持该犯罪决策,就不符合承担刑事责任的决策参与条件。
2、是否知晓犯罪行为
股东对单位犯罪行为的知晓情况是重要判断标准。若股东不知道单位在实施犯罪行为,且没有理由应当知道,那么通常不承担刑事责任。例如,单位的实际控制人瞒着其他股东进行金融诈骗犯罪,其他股东在正常的经营信息范围内无法得知该犯罪行为,此时这些股东就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3、是否参与犯罪实施
股东是否参与犯罪行为的实施也是关键。如果股东没有参与单位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如没有参与生产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没有参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行为,那么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中股东的责任承担情况较为复杂,涉及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多个方面。在判断股东责任时,要综合考虑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具体行为、地位等因素。对于单位犯罪中股东责任的认定,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比如股东在单位犯罪后的自首情节如何认定、股东承担责任后对单位其他权益的影响等。如果您在单位犯罪中涉及股东责任相关的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