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认定依据有多个方面。地域管辖上,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商品储藏地或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法院有管辖权;级别管辖方面,多数由中级以上法院管辖,部分基层法院经指定也可管辖。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在相应区域内有特定管辖权。这些依据保障了此类案件能在合适的法院进行审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一、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认定依据有哪些
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管辖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其中,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对于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案件,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涉及侵权商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也属于确定地域管辖的重要因素。
2、级别管辖
一般情况下,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经最高人民法院指定,部分基层人民法院也可以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这主要是考虑到不同地区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不同,通过合理分配管辖权,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3、专门管辖
为了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如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这些专门法院管辖一定区域内的知识产权案件,其管辖范围由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确定。专门法院在知识产权审判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能够更好地保障知识产权案件的公正审理。

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地域管辖权的具体规则
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地域管辖权有着具体的规则。
1、侵权行为实施地的确定
侵权行为实施地是指实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的地点。例如,在商标侵权案件中,生产、销售侵权商品的地点就是侵权行为实施地。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侵权,其侵权行为实施地的确定方式有所不同。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侵犯专利权产品等行为的实施地都属于侵权行为实施地。
2、侵权结果发生地的考量
侵权结果发生地是指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后果的地点。在实践中,侵权结果发生地的认定相对复杂。一般来说,原告发现侵权行为的地点可以视为侵权结果发生地之一。但在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网络侵权案件中,原告住所地可能因为原告在当地发现了侵权内容而被视为侵权结果发生地,但需要判断该侵权行为是否确实对原告在当地造成了实际损害。
3、被告住所地的管辖作用
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也有管辖权。被告住所地是指被告的户籍所在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当侵权行为地难以确定或者存在多个侵权行为地时,原告可以选择向被告住所地的法院提起诉讼。这为原告提供了更多的诉讼选择,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三、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级别管辖权的特殊规定
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级别管辖权存在一些特殊规定。
1、中级以上法院的普遍管辖
由于知识产权案件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方面具有更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一般情况下,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中级法院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2、基层法院的指定管辖
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诉讼效率,最高人民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定部分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这些基层法院通常具备一定的审判能力和条件,并且所在地区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相对较多。指定基层法院管辖可以减轻中级法院的案件压力,同时也能让当事人更便捷地解决纠纷。
3、专门法院的管辖范围
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在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方面有其特殊的范围。例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管辖上海市辖区内涉及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民事和行政案件。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管辖广东省内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综上所述,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认定依据包括地域管辖、级别管辖和专门管辖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依据对于当事人正确选择管辖法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还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如多个法院都有管辖权时的选择问题等。如果您在这方面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将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专业的法律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