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不交社保时,员工可获得的补偿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来说,员工可要求单位补缴社保,若因此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若因单位未交社保导致员工无法享受社保待遇而遭受损失,单位需承担赔偿责任。
一、单位不交社保补偿标准是多少
当单位不交社保时,补偿标准要分多种情况来看。从补缴社保方面,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也就是说,单位有义务为员工补缴未缴纳的社保费用,并承担相应滞纳金。
1、经济补偿
若员工以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赔偿损失
如果因为单位未交社保,导致员工无法享受社保待遇而遭受损失,单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比如,员工生病就医因没有医保无法报销费用,单位要赔偿相应的医疗费用损失。

二、单位不交社保员工主动离职补偿标准
当员工因单位不交社保而主动离职时,是可以获得一定补偿的。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1、经济补偿计算方式
经济补偿的计算与上述提到的一般情况相同,按照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来计算。例如,员工在单位工作了3年,那么单位应支付3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工作年限的计算是从员工入职该单位开始,到离职时结束。
2、工资基数确定
这里的工资基数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如果员工的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3、申请补偿流程
员工需要先与单位进行协商,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若协商不成,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申请仲裁时,员工要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纳记录等,以证明自己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的事实。
三、单位多年未交社保补偿标准
单位多年未交社保的情况相对复杂,补偿标准也更为重要。补缴社保是必不可少的。单位需要为员工补缴多年来未缴纳的社保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缴的金额根据当地社保政策和员工的工资情况来确定。
1、经济补偿累计
若员工因此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累计计算。比如,员工在单位工作了10年,那么单位应支付10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种情况下,经济补偿的作用是对员工多年来因单位未交社保而可能遭受的权益损失进行一定的弥补。
2、赔偿潜在损失
多年未交社保可能给员工带来诸多潜在损失。例如,养老保险未缴纳可能影响员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单位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医疗保险方面,员工多年来可能因为没有医保而自行承担了较多的医疗费用,单位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赔偿。
3、法律责任追究
对于单位多年未交社保的行为,除了上述补偿和赔偿外,相关部门还可能追究单位的法律责任。根据《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单位可能面临高额的罚款,这也是对单位违法行为的一种制裁。
综上所述,单位不交社保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补偿标准,涉及补缴社保、经济补偿、赔偿损失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单位拒绝补偿、补偿标准争议等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