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通常是可以起诉的。一般情况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可以并行的救济途径,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如法律规定必须先复议才能诉讼等,会有不同处理。下面将详细探讨该问题及相关情况。

一、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可以起诉吗

一般而言,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是可以起诉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两种重要途径。

1、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形

多数情况下,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独立且并行的。例如《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表明在一方申请复议时,另一方有选择直接起诉的权利。

2、特殊情形

但也存在特殊情况。有些法律法规规定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即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比如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在一方申请复议期间直接起诉。

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可以起诉吗(0)

二、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起诉的条件

即使在可以起诉的情况下,对方起诉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1、符合起诉的法定条件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法院才会受理起诉。

2、未超过起诉期限

起诉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进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是经过复议后再起诉的,起诉期限是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起诉的法律后果

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起诉会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

1、程序上的处理

如果法院受理了起诉,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中止行政复议程序。若法院认为案件需要以行政复议结果为依据,可能会裁定中止诉讼,等待复议结果出来后再继续审理。

2、实体上的影响

在实体方面,如果法院和复议机关对同一行政行为作出不同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引发后续的法律程序。例如,法院判决撤销行政行为,而复议机关维持该行政行为,就可能需要通过上诉等程序来进一步确定最终的处理结果。

综上所述,一方申请复议期间对方是否可以起诉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案件情况来判断。在实践中,还可能会遇到起诉与复议程序的衔接、证据的采信等诸多法律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专业律师会为您解答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