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伪造劳动合同本身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可能涉及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若伪造行为是为实施其他犯罪,可能触犯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其伪造行为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可要求赔偿,劳动行政部门也会责令改正。

一、单位伪造劳动合同属于什么罪

单位伪造劳动合同本身通常不直接构成犯罪,但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从民事角度看,这属于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若劳动者因该伪造合同遭受损失,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

1、若伪造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相关联

如果单位伪造劳动合同是为了骗取社会保险金、骗取银行贷款等,则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单位管理人员利用伪造劳动合同侵占单位财物,则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

2、行政责任方面

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单位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单位伪造劳动合同属于什么罪(0)

二、单位伪造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单位伪造劳动合同会带来多方面的法律后果。首先在劳动合同效力上,被伪造的劳动合同会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1、对劳动者的赔偿责任

劳动者可以要求单位赔偿因合同伪造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工资差额、福利待遇损失等。若单位的伪造行为导致劳动者失去其他就业机会等间接损失,在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也可能获得赔偿。

2、行政处罚

劳动行政部门会对单位的伪造行为进行处罚,可能包括罚款等措施。这是为了维护劳动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信用影响

单位的这种不诚信行为会影响其在市场中的信誉,可能导致合作方的不信任,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劳动者发现单位伪造劳动合同该怎么办

当劳动者发现单位伪造劳动合同,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要收集相关证据,如工作记录、工资发放记录、同事证言等,以证明劳动合同是伪造的。

1、与单位协商

劳动者可以先尝试与单位沟通,要求单位承认错误,重新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并赔偿相应损失。在协商过程中,注意保留好相关的沟通记录。

2、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若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会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3、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

劳动者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单位伪造劳动合同可能带来民事、刑事、行政等多方面的法律问题。相关问题还有单位伪造劳动合同后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如何保障、单位伪造劳动合同是否会影响其上市等。如果您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此类法律问题,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