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是司法程序的重要起始,一般来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范围时,就会决定立案。对于不同性质的案件,立案条件和时间有差异。民事案件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刑事案件有犯罪事实且需追责,经审查后会立案。
一、什么时候才算立案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1、刑事案件立案
对于刑事案件,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2、民事案件立案
在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3、行政案件立案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二、刑事案件立案的具体时间节点
刑事案件立案的具体时间节点对于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案件能否进入正式的司法程序。
1、报案后的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会立即进行初查。初查的时间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但通常会尽快完成。对于一些简单的案件,可能在几天内就能完成初查;而对于复杂的案件,初查时间可能会延长至数周甚至数月。
2、立案决定的作出
经过初查,如果公安机关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会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立案决定。根据相关规定,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受案登记表连同受案回执交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并告知其案件处理情况。
3、立案通知
一旦决定立案,公安机关会制作立案决定书,并在三日内送达控告人。同时,会告知控告人案件的进展情况以及其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事案件立案的准确判定标准
民事案件立案有明确的判定标准,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法院才会予以立案。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这意味着原告必须是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例如,在买卖合同纠纷中,只有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才能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2、有明确的被告
原告必须明确指出被告是谁,包括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基本信息。如果被告不明确,法院将无法受理案件。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原告需要明确自己的诉讼请求,例如要求被告偿还借款、赔偿损失等,并提供相应的事实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请求。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例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同时,案件必须由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即符合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的规定。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案件立案有着不同的条件和时间节点。刑事案件注重犯罪事实和刑事责任的追究,民事案件强调符合起诉条件,行政案件则有其特定的立案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立案后又撤案、对立案决定不服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立案方面还有其他疑问,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