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是职工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可适当延长。下面将对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的相关内容展开详细介绍。
一、工伤鉴定期工资如何发放
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1、停工留薪期的确定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2、原工资福利待遇的含义
原工资福利待遇指的是职工在受伤前正常出勤情况下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但不包括加班工资,因为加班工资是基于额外工作时间获得的报酬。
3、支付方式
所在单位应按月支付工资,支付周期应与职工正常工资发放周期一致。如果单位未按照规定支付工资,职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标准是什么
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标准主要依据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原则是保障职工在工伤期间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1、以受伤前工资为基础
如前文所述,以职工受伤前正常出勤的工资收入为标准,确保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能够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例如,某职工受伤前月工资为5000元,那么在停工留薪期内,单位也应按照每月500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
2、考虑特殊情况
对于一些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在确定工资标准时,应按照其受伤前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工资来计算。同时,如果职工在受伤前有绩效考核工资,应根据其受伤前的绩效考核情况合理确定这部分工资的发放。
3、与伤残等级挂钩
当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工资发放会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同伤残等级对应不同的伤残待遇,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
三、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单位不执行怎么办
如果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单位不执行相关规定,职工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1、与单位协商
职工可以首先与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单位不执行的原因,并要求单位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在协商过程中,职工应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如工资条、考勤记录等。
2、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如果协商不成,职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检查,并责令其改正。劳动监察部门会根据职工提供的证据和调查结果,对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
3、申请劳动仲裁
职工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决劳动纠纷的方式,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仲裁过程中,职工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如果仲裁结果支持职工的请求,而单位仍不履行,职工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工伤鉴定期工资发放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职工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如果你还想了解工伤赔偿的具体项目、不同伤残等级的待遇差异等相关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