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牢即被羁押服刑,一般“保释”对应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符合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等情况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取保候审。但坐牢后符合条件的通常是假释。

一、什么情况下坐牢可以保释出来

在法律语境中,“坐牢”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被法院定罪并处于服刑阶段,而“保释”通常对应的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取保候审措施,在已经坐牢的情况下准确说法应该是假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1、悔改表现的认定

悔改表现包括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等方面。比如,罪犯在服刑期间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行,深刻反思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并且在日常改造中严格遵守监狱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和劳动活动,就可以被认为具有悔改表现。

2、再犯罪危险的评估

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的犯罪性质、情节、悔罪表现、平时表现等因素来评估其再犯罪的危险。例如,对于一些因偶发事件犯罪且情节较轻、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的犯罪分子,其再犯罪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对于一些惯犯、累犯,或者犯罪手段极其恶劣、主观恶性较大的犯罪分子,评估其再犯罪危险时会更为谨慎。

什么情况下坐牢可以保释出来(0)

二、坐牢保释的条件和流程有哪些

坐牢后的“保释”也就是假释,其条件上面已经提及,下面着重说一下流程。假释首先需要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在收到建议书后,会组织合议庭进行审理。

1、执行机关提出申请

监狱等执行机关在对服刑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后,认为其符合假释条件的,会制作假释建议书,并将建议书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记录、悔罪表现报告等一并提交给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2、法院审理

法院在接到申请后,会组成合议庭,通过查阅材料、提审罪犯等方式进行审理。合议庭会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判断服刑人员是否符合假释条件。如果经审理认为符合假释条件的,会裁定予以假释;如果不符合条件,则会驳回申请。

3、社区矫正

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机构会对假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三、哪些犯罪坐牢后很难保释出来

并不是所有犯罪在坐牢后都有较大机会获得假释。根据法律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1、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被判处一定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累犯体现了犯罪分子较高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所以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假释。例如,某人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又犯抢劫罪,就构成累犯,即使其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也不能获得假释。

2、特定暴力性犯罪

对于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其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法律也限制其假释。这些犯罪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在刑罚执行上更为严格。

综上所述,坐牢后涉及的假释有严格的法律条件和程序限制。不同的犯罪类型和服刑人员的表现都会影响是否能够获得假释。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像假释考验期内违反规定会有什么后果、假释期间又犯罪该如何处理等都是大家可能关心的法律问题。如果您在这些方面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