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是判断污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根据相关规定,该罪有多种情形可予以立案,如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特定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等有害物质,非法排放含重金属等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等,这些标准明确了污染环境行为入罪的界限。
一、根据规定污染环境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特定区域排放有害物质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应当立案追诉。因为这些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且对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一旦被污染,后果严重且难以修复。
2、非法排放超标污染物
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或者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铊、锑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排放、倾倒、处置含镍、铜、锌、银、钒、锰、钴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十倍以上的,均应立案。这体现了对危险废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的严格管控。
3、致使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
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致使一人以上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等情形,也应当立案。这些标准从不同方面考量了污染行为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

二、污染环境罪立案后会如何处理
污染环境罪立案后,通常会按照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处理。
1、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会展开全面侦查,收集与案件相关的各种证据。他们会调查污染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收集污染物样本进行检测,询问相关证人,勘查污染现场等。通过这些侦查活动,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危害后果。例如,对于非法排放工业废水的案件,公安机关会调查废水的来源、排放的数量、对周边环境和水源的影响等。
2、审查起诉阶段
侦查终结后,案件会移送至检察机关进行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对公安机关移送的证据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判断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如果检察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且证据足以支持起诉,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在审查过程中,检察机关还会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以及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污染后果等因素。
3、审判阶段
法院会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污染环境罪案件进行审理。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会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对被告人作出判决。如果被告人被认定有罪,法院会根据犯罪的情节和危害后果,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并处罚金等。同时,法院还可能会判决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等民事赔偿责任。
三、如何避免因污染环境达到立案标准
企业和个人要避免因污染环境达到立案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环保意识
企业和个人应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企业要将环保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责任。个人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等。通过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2、遵守环保法规
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办理相关的环保手续,如排污许可证等。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排放污染物,定期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排放达标。对于危险废物,要按照规定进行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避免随意排放和倾倒。个人也要遵守环保法规,不随意丢弃垃圾,不参与非法的污染环境行为。
3、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
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同时,要定期对环保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个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使用环保型的产品和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具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了解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立案后的处理程序以及如何避免达到立案标准,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都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如果你对污染环境罪相关的法律问题还有疑问,比如污染环境罪的量刑情节具体如何认定,或者企业在面临环保检查时应如何应对等,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得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