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法定事由主要有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

一、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怎么算

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1、法定事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有以下几种法定事由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一是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比如债权人通过书面信函、短信等方式向债务人催讨欠款,从提出请求时起,诉讼时效中断。二是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例如债务人承诺会在一定期限内还款,此时诉讼时效中断。三是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当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诉讼时效中断。

2、重新起算点

当中断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若中断事由是权利人提出履行请求,自该请求到达义务人时起重新计算;若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自其作出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时起重新计算;若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自相关程序终结时起重新计算。

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怎么算(0)

二、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能够引起时效中断的情形。

1、权利人主张权利

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主张权利是常见的法定事由。权利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主张,如当面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通过电话沟通、发送书面通知等。只要有证据证明权利人向义务人表达了履行请求,就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通过电子邮件向买方催要货款,该邮件的发送时间即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时间点。

2、义务人承认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也是法定事由之一。义务人可以以口头、书面等形式作出同意履行的表示。比如,债务人给债权人出具还款计划,明确承诺在某个时间还款,这就表明义务人承认了义务,诉讼时效中断。

3、提起诉讼或仲裁

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是积极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必然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从提交起诉状或者仲裁申请书之日起,诉讼时效中断。即使最终法院或仲裁机构未支持权利人的诉求,也不影响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

三、诉讼时效期间中断与中止的区别

诉讼时效期间中断和中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

1、发生的时间不同

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只要出现法定事由即可。而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若不在这个时间段内,即使出现可能导致中止的情形,也不会引起时效中止。

2、法定事由不同

中断的法定事由主要是权利人主张权利、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提起诉讼或仲裁等积极的行为。而中止的法定事由一般是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等客观障碍,导致权利人无法行使权利。

3、法律后果不同

诉讼时效中断后,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时效期间重新起算。而诉讼时效中止后,中止的时间不计入时效期间,待中止事由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综上所述,了解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计算方法、法定事由以及与中止的区别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遇到诉讼时效中断后再次中断、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否需要书面证据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