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的认定需从主体、行为、数额等方面综合考量。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行为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才构成犯罪。同时,要与其他类似罪名进行区分。

一、职务侵占罪应该如何认定

认定职务侵占罪,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着手。

1、主体要件

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这里的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则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其他单位是指除公司、企业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

2、行为要件

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和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便利条件。非法占为己有包括将合法持有的本单位财物转为自己所有,也包括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财物直接据为己有。

3、数额要件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职务侵占数额达到六万元以上的,才构成职务侵占罪。未达到该数额标准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可能会受到单位内部的纪律处分等。

4、主观要件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故意,即明知是本单位的财物而故意将其非法占为己有。

职务侵占罪应该如何认定(0)

二、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标准是多维度的。

1、法律规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这是认定职务侵占罪的基本法律依据。

2、司法实践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来判断。例如,财务人员利用自己掌管财务的便利侵吞公司资金,销售人员利用收取货款的便利将货款据为己有等。对于数额的认定,要以实际侵占的财物价值为准,包括现金、物品等。同时,还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行为的持续性等因素。

3、与其他罪名的区分标准

职务侵占罪要与贪污罪、盗窃罪等进行区分。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盗窃罪是通过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取财物,而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务便利。

三、职务侵占罪认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职务侵占罪认定的关键因素对准确判定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务便利的界定

这是认定职务侵占罪的核心因素之一。职务便利必须是基于行为人在单位的职务所产生的权力和便利条件。例如,仓库管理员利用管理仓库货物的便利,将货物私自变卖获利,就属于利用职务便利。如果行为人只是利用工作环境熟悉等条件,而不是基于职务权力,可能不构成职务侵占罪,而更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2、非法占有的故意

行为人必须具有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主观故意。这种故意可以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如是否有隐瞒侵占行为、是否有挥霍侵占财物等。如果行为人是因为工作失误等原因暂时占用了单位财物,且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一般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3、财物的归属和性质

所侵占的财物必须是本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等。对于财物的性质,要准确判断其是否属于单位所有或管理。例如,单位借用他人的财物,在单位管理期间被工作人员侵占,也属于职务侵占的对象。

综上所述,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涉及主体、行为、数额、主观故意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如何区分职务侵占与经济纠纷、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情节如何确定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