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法律规定要件的合同属于有效合同类型,一般包括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基于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所订立的合同,常见的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判断一个合同是否有效需要从多个方面考量。合同当事人应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当事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并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例如,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他们签订的合同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通常是有效的。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合同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也就是说,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故意隐瞒产品的重大瑕疵,诱导买方签订合同,这种合同就可能因为不是买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被撤销。
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强制性规定是法律要求当事人必须遵守的规定,如果合同违反了这些规定,就会被认定为无效。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合同内容如果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和公共利益,同样不能被认定为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常见的有效合同类型。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在商业交易中极为常见。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广泛应用于房屋、车辆等租赁领域。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对于资金的融通起到重要作用。只要符合上述有效合同的构成要件,各类合同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百零六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