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抵押的财产包括土地所有权;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法人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土地所有权禁止抵押。土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不允许将其用于抵押,这是基于我国的土地制度和公共利益的考量。

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一般禁止抵押。像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通常不能抵押。不过,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情况除外,例如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这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公益设施禁止抵押。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法人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不能抵押。因为这些设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求而存在的,如果用于抵押,可能会影响公益事业的正常开展,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禁止抵押。当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时,无法确定抵押人是否有权对该财产进行处分,此时进行抵押会使抵押权人的权益面临极大风险,所以这类财产不能抵押。

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禁止抵押。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处于司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的控制之下,其处分权受到限制,抵押人不能自由处分该财产,因此不能用于抵押。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这是一个兜底条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可能会有其他财产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禁止抵押的财产,以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和公共政策需求。

禁止抵押财产有哪些(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一条

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