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分家析产一般有协商、订立协议、申请审批、变更登记等流程。
协商阶段。家庭成员需要就宅基地及相关房屋的分配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达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在协商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家庭成员的实际需求、对家庭的贡献等因素。比如,有的家庭成员可能一直与父母居住并照顾他们,在分配时可以适当予以倾斜;有的家庭成员可能有更迫切的居住需求,也应在协商中予以考虑。
订立协议。当家庭成员就分配方案达成一致后,需要订立书面的分家析产协议。协议内容应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宅基地的具体位置、面积,房屋的归属、使用情况等。协议最好由所有参与分家析产的家庭成员签字确认,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村委会等第三方作为见证人,以增强协议的法律效力。
之后是申请审批。订立好协议后,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宅基地分家析产的申请。村委会会对申请进行审核,主要审核申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政策,比如是否符合一户一宅的原则等。审核通过后,村委会会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将申请材料和村委会证明一并提交给乡镇政府或县级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审批。
变更登记。经过审批通过后,需要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宅基地和房屋的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办理变更登记时,要提交分家析产协议、审批文件等相关材料。完成变更登记后,新的产权人就正式拥有了相应的宅基地和房屋权益。整个宅基地分家析产流程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要求进行,以确保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法律依据: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4.1
应以损伤治疗后果或者结局为依据,客观评价组织器官缺失和/或功能障碍程度,科学分析损伤
与残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事求是地进行鉴定。
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致残程度等级者,鉴定意见中应该分别写明各处的致残程度等级。
4.2
应在原发性损伤及其与之确有关联的并发症治疗终结或者临床治疗效果稳定后进行鉴定。
4.4
本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致残程度等级划分依据见附录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