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纵火案属于刑事案件。
在法律体系中,对于案件性质的区分有着明确的界定。故意纵火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通常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
从法律规定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里明确将故意纵火(放火)行为纳入了刑事犯罪的范畴。
故意纵火行为往往会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或损害。它与民事案件有着本质的区别,民事案件主要是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产生的纠纷,比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而故意纵火可能引发火灾,波及周边的建筑物、居民和公共设施,导致大面积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在司法实践中,一旦发生故意纵火案件,公安机关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检察院会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法院会依据刑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和量刑。所以,故意纵火案毫无疑问是刑事案件。即便纵火行为同时也导致了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损,受害人可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犯罪嫌疑人进行民事赔偿,但这并不改变故意纵火案本身的刑事案件性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