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过了认定期限,仍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赔偿,如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但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在我国,申请工伤认定是有期限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如果工伤过了认定期限,首先可以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若用人单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可以就赔偿的项目和金额等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赔偿问题。这种方式相对较为灵活,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

若协商不成,还可以考虑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过,此时不能再以工伤赔偿为由,通常是以人身损害赔偿为由起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证明伤害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以及用人单位存在过错。但这种途径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可能会受到诉讼时效等方面的限制。而且与工伤赔偿相比,人身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更重,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可能也有所不同。

还可以寻求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等组织的帮助。这些组织可能会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和调解服务,协助劳动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伤过了认定期限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了获得赔偿的权利,但需要采取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争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九十四条

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