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部分人有)构成。基础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1.2%(各地系数可能有差异)。
养老金的计算涉及多个因素和不同的组成部分,其计算公式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来确定的。
基础养老金:这是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计算公式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体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总体状况。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通过将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与对应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进行加权平均后,再乘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得到的。缴费年限则是指个人实际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就越高。例如,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4000元,缴费年限为30年,那么基础养老金 =(5000 + 4000)÷2×30×1% = 135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其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是个人在缴纳养老保险过程中,按规定比例计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及利息。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确定,不同退休年龄对应不同的计发月数,如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55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70个月。假设个人账户储存额为10万元,60岁退休,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 = 100000÷139 ≈ 719元。
过渡性养老金: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过渡性养老金,它主要针对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计算公式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1.2%(各地系数可能有不同)。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是指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前的工作年限。这部分养老金是为了补偿这部分人员在改革前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情况。
通过这几个部分的金额相加,就可以得出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政策和计算细节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计算应以当地政策为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