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庇肇事逃逸的人,根据情节轻重,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也可能构成窝藏、包庇罪而受到刑事处罚。
在法律层面,对于包庇肇事逃逸者的行为处罚有着明确的规定。
从治安管理处罚角度来看。如果包庇行为情节相对较轻,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规定,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虽然此条未直接针对包庇肇事逃逸,但包庇行为本质上干扰了司法机关对肇事逃逸案件的正常处理,也可能按照类似的扰乱治安管理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
当包庇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就会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了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是指帮助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逃匿;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造成严重后果;多次实施包庇行为等情况。在肇事逃逸案件中,如果肇事逃逸者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而包庇者明知其肇事逃逸的犯罪事实,还为其提供住所、资金帮助其逃跑,或者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掩盖其罪行,就可能构成窝藏、包庇罪。
法律设立对包庇肇事逃逸者的处罚规定,是为了维护司法秩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肇事逃逸者能够被依法追究责任,让受害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和正义的伸张。所以,任何人都不应以身试法去包庇肇事逃逸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