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金额2万若不够立案标准,通常不会被判刑。因为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也就不会依据该罪进行刑事处罚,但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以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我国,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所以如果合同诈骗金额2万未达到当地司法机关规定的立案标准,就不会被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罪,不会按照该罪进行刑事判刑。

不过,虽然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实施合同诈骗的行为人仍需承担其他责任。从行政责任角度来看,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从民事责任方面,被诈骗的一方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即便合同诈骗金额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行为人也不能逃脱应有的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