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的规定主要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也对其有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规定污染环境罪的核心法律。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法条明确了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为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行为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它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对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该法与《刑法》相互配合,对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造成污染环境后果且达到犯罪标准的行为,会依据《刑法》中污染环境罪的规定进行刑事处罚。同时,《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了一系列的行政处罚措施,对于尚未构成犯罪的污染环境行为进行规制。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对《刑法》中污染环境罪的具体适用进行了细化和明确。该解释对“严重污染环境”“后果特别严重”等情形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和界定,例如明确了通过暗管、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这使得司法实践中对于污染环境罪的认定和量刑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还有一些其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它们与《刑法》共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不同方面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
法律依据:
《贷款通则》 第二十五条
借款人需要贷款,应当向主办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经办机构直接申请。
《贷款通则》 第二十七条
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
《贷款通则》 第二十九条
所有贷款应当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约定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