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诈骗和个人诈骗在犯罪主体、立案标准、量刑标准、诈骗所得归属等方面存在区别。

二者的犯罪主体不同。单位诈骗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组织;而个人诈骗的主体则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立案标准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单位实施诈骗行为时,由于其可能具备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广泛的业务范围,立案标准往往相对较高。以常见的诈骗罪为例,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可能达到立案标准,而单位诈骗的立案数额通常会高于个人。不过,具体的立案标准会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司法解释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量刑标准也有所不同。在量刑时,单位犯罪主要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相比之下,个人诈骗则由实施诈骗行为的个人承担全部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单位犯罪中个人的量刑可能会比同等数额的个人诈骗量刑相对轻一些,因为单位犯罪体现的是单位意志,个人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诈骗所得的归属不同。单位诈骗所得一般归单位所有,用于单位的生产经营、扩大规模等活动;而个人诈骗所得则归个人支配,用于满足个人的生活消费、投资等需求。

在认定犯罪意志方面也有区别。单位诈骗是基于单位的整体意志,通常是经过单位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决定实施的;而个人诈骗则是个人为了谋取私利,基于个人的主观故意实施的行为。

法律依据:

《婚姻登记条例》 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