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达到立案标准,警察并非一定不调查。虽然立案是启动刑事侦查的法定程序,但对于未达立案标准的情况,警察也可能基于多种原因进行调查。
立案标准是判定是否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依据。在刑事案件中,只有符合相应罪名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才会正式立案并开展全面深入的刑事侦查工作。这并不意味着没达到立案标准警察就完全不介入。
在治安案件方面,即便未构成刑事犯罪,但只要违反了治安管理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就会依法进行调查处理。例如,一些轻微的盗窃行为,虽然未达到盗窃罪的立案标准,但可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警察会按照治安案件的程序进行调查,对行为人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
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角度出发,即便案件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警察也可能会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情况。比如,当接到群众报警称遭遇了疑似诈骗行为,但金额未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时,警察可能会对相关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判断是否存在其他违法风险或者是否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工作收集证据使其达到立案条件。
对于一些可能存在潜在危害或者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即使目前未达到立案标准,警察也会密切关注并开展调查。例如,某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虽然暂时没有明显的犯罪行为,但如果不及时调查处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所以,警察会介入调查,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综上所述,没达到立案标准并不意味着警察就不调查,警察会根据具体情况,从维护治安、保障权益、防范风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是否介入以及如何开展工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1、居住用地70年;
2、工业用地50年;
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年限为50年;
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5、仓储用地50年;
6、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五十九条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限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