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他人信息贷款通常属于刑事案件,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也可能涉及民事案件,如被冒充人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从刑事角度来看,贷款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当行为人冒充他人信息贷款,并且具有非法占有贷款不归还的主观故意时,就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例如,行为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申请贷款后,将贷款挥霍一空,根本没有还款的打算,这种行为就严重侵犯了金融机构的财产权益,应受到刑事处罚。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骗取贷款罪。如果行为人虽然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冒充他人信息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比如,行为人冒充他人信息获得贷款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就可能被认定为骗取贷款罪。依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冒充他人信息必然会涉及获取、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若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此罪。
从民事角度而言,冒充他人信息贷款的行为侵犯了被冒充人的姓名权、名誉权等民事权利。被冒充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例如,因他人冒充自己贷款导致个人征信受损,被冒充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修复征信所产生的费用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