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在我国,用人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用人单位主体,它们通过招聘劳动者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经济效益。二是个体经济组织,一般是指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来开展经营,如小餐馆、小商店等。三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比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也属于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主体。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劳动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我国法律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公民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可以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但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劳动合同主体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在劳动关系中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明确劳动合同的主体,对于规范劳动用工、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合同的主体包括什么(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