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中违约条款金额的计算方式主要有约定计算和法定计算两种。若合同中有明确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者计算方法,则按照约定执行;若没有约定,则根据法定规则,一般以违约造成的损失为基础来确定赔偿金额。

从约定计算方面来看。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标的额大小、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形等因素,自行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或者违约金的计算方法。比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双方可能约定若承租人提前退租,需支付相当于一个月租金的违约金,这就是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数额。又或者在买卖合同中,约定若卖方逾期交货,每逾期一天,按照合同总价款的一定比例(如 0.1%)支付违约金,这是约定了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只要这种约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出现违约情况时,就按照约定来确定违约金额。

关于法定计算。当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约定不明确时,就需要依据法律规定来确定违约金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违约方应当赔偿因其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例如,在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交付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买方需要进行维修,那么维修费用以及因货物质量问题导致买方无法正常使用货物而遭受的合理损失,都应当由卖方承担。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或者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或者增加。判断违约金是否过分高于或者低于损失,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合同违约条款金额的计算既要尊重当事人的约定,也要遵循法律的规定,以实现公平合理的结果。

合同中违约条款金额怎么算的(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