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明显区别,也存在一定联系。区别在于违法的程度、违反的法律、社会危害程度、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不同;联系在于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
首先来看二者的区别。从违法程度上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情节相对较轻。而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违法程度更重。
违反的法律方面,违法行为违反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比如在民事领域,不履行合同义务就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在行政领域,闯红灯、随地吐痰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而犯罪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社会危害程度上,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小。以一般的民事侵权为例,可能只是损害了个别主体的利益。但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造成严重破坏,如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会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也不同。违法行为承担的法律后果相对较轻,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接受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而犯罪行为要承担的是刑事处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
再看二者的联系。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行为,因为犯罪行为首先违反了刑法,而刑法也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只有当违法行为达到了刑法所规定的严重程度时,才构成犯罪。比如一般的盗窃行为,如果盗窃金额较小,可能只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但如果盗窃金额达到了一定标准,就构成了盗窃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